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

[PS入門觀念II]必知的影像觀念

前兩天分享過「常見的影像格式」,今天就來發一篇比較重要的影像觀念,要開始學習Photoshop的朋友,千萬一定要搞定這些觀念~~

色彩模式

一般影像編輯軟體在製作檔案前,一定要先確定該檔案是否要印刷輸出,或是僅在電腦上瀏覽,因為以上兩種用途必須分別在一開始就先設定好不同的色彩模式;印刷輸出請設定「CMYK」,如果檔案僅在網頁或是電腦瀏覽,請設定「RGB」。
RGB
在自然環境的光線裡,我們可以見到各種顏色的光線,這些不同顏色的光線即是由「光的三原色R(Red)、G(Green)、B(Blue)」組成。

在電腦中當然也不例外,這三種顏色分別用8bit來記錄,有0~255等256種亮度的變化,三種相乘起來(例如R:125、G:125、B:125就代表灰色)就有一千六百多萬種變化,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的24bit全彩。
RGB

CMYK
由於印刷輸出必須將紙張加入顏料色彩,並非自然光線的顏色,所以「印刷三原色」即為「青(Cyan)、洋紅(Magenta)、黃(Yellow)」,且以濃度0~100%來表示。與RGB原理差不多,藉由這三種顏色可以混出不同的顏色。

奇怪,那「K」呢?其實將三種顏色混合後還是會有些許光線反射出來,而呈現暗灰色或深褐色,無法達到100%黑色的效果。為了彌補這個缺點,實際印刷的時候會額外加入黑色(K)的顏料,以解決無法產生黑色的問題。
CMYK

請注意:雖然電腦中的影像檔案是可以支援CMYK與RGB兩種模式相互轉換的,但是會產生很嚴重的色偏問題,所以強烈提醒:務必在一開始就確定好你的影像檔案用途為印刷輸出或是電腦瀏覽。
PS檢色器

影像觀念

像素(Pixel)與畫素

像素
如「常見的影像格式」所提到的點陣圖,即是由「像素(不同顏色的小方格)」所組成,因此當把影像放大到一定程式時,就會看到十分清楚的馬賽克。
像素小方格
也就是說,「像素(Pixel)」就是數位影像基本的組成單位;然而,最正確的說法應該是「每一英吋長度有 72 個像素 (點)」。

畫素
一般我們使用的智慧手機或是相機,都會宣稱該產品照相功能多好,高達多少畫素,而不會說高達多少「像素」,所以其實「像素」與「畫素」是不同的。例如當我們開啟一個PS的新檔案時,會請你輸入「寬高多少像素(Pixel)」,例如我們開了一個「寬200像素*高100像素」,我們可以得到一張「200*100=20000」畫素的影像。上述例子中,代表寬度有200個像素、高度有100個像素,這是固定值(當然,相乘得到的畫素也是固定的),至於影像精不精細,當然就取決於你的尺寸了。
像素尺寸設定

解析度
講到解析度,我們必須先了解「PPI(數位解析度)」與「DPI(設備解析度)」,但是基本上,這兩種只是立場說法上的不同而已,「PPI」是針對多媒體螢幕,而「DPI」則是針對印刷輸出。

PPI(Pixels Per Inch)
「解析度」即「每一英吋內有多少像素」或「每一公分內有多少像素」。例如我們開啟了一個解析度為「72」的影像檔案,代表此影像每英吋裡有72*72個像素(適用網頁影像);如果解析度為150(適用列印影像),代表每英吋有150*150個像素;如果是300,當然就是300*300個像素(印刷需求)。
解析度設定
既然解析度可以自由設定,那麼是不是越高越好?不,建議還是得視你的需求而定。解析度越高,檔案容量也就越大,如果該影像只是要在網頁或電腦中顯示,那麼設定解析度為300就太超過,除了增加容量的缺點,鼻涕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優點….

DPI(Dots Per Inch)
從字面上來說,「DPI」就是「每英吋有多少點」,與「PPI」略有不同。「點」適用在輸出設備的單位上;而「像素」則是用在一般電腦等數位螢幕裡。當然了,既然牽涉到「輸出設備」,如印表機…等,在輸出時就得考量輸出的「DPI」,例如300DPI就代表輸出的影像每英吋有300個點(每平方英吋當然就是300*300=90000個點),不管「高P低D」或是「低P高D」都不好,高PPI的數位影像就必須使用高DPI的輸出設備才能得到最佳解析度。

影像輸出尺寸
前述的「畫素」與「數位解析度」僅針對螢幕上的影像有所影響;如果影像在做輸出,就必須多考量一個「影像輸出尺寸」的因素。

公式:輸出尺寸=畫素/解析度

首先需要注意的是:由於照片說法是高x寬,與我們數位影像常用的寬x高,說法剛好相反,因此若相館解析度為「350dpi」,我們想要輸出大小為「4*3」尺寸的照片,那麼我們的數位尺寸必須設定為「1050*1400」。
輸出尺寸

後記

鼻涕很少寫觀念型的文章,天啊!一寫才發現,觀念類型文章真的很難寫,得查很多資料做彙整…還是上課用講的比較清楚…哈哈哈~~以上觀念發表僅屬個人淺見,如有錯誤,歡迎留言給我囉~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